• 学生园地

    Nanhai Buddhism Academy

    教师随笔 |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及其本土化

  • 来源:南海佛学院时间:2021-12-24浏览:

  •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它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它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 

                                                                              ——列维


          我们常说,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社会工作者被称为“价值注满的人”。这里的价值并非经济学中所讲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而是哲学层面,是对世间万物是非、好坏、美丑等方面的判断和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奉行着“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一切行动和判断的度量标准”,因而,需要花漫长时间去改变影响人的社会工作就很难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价值观不止决定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同样决定着社工所采取的行动和方法,然而很多时候迫于现实压力,往往被行政手段所替代。原本是灵魂与核心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被挤到一个尴尬的边缘地位,很容易造成社会工作者本人及其服务对象都对此专业认同的信心不足的影响。


          价值观之于社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目前在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面临着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社会工作价值观本土化问题,社会工作在进入中国后,还未能与中国本土化的文化价值观有效结合起来,一直面临着无根性漂泊的局面。另一个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教育培养问题,中国高校对社工专业学生的相关价值观教育与训练一直非常薄弱。


          中国现代化社会发展过于迅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更迭太快,传统文化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革新,所以当人们想要重新回过头拾取一些传统文化时就出现一种断层断代,面临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社会工作来源于西方,根植于新教伦理、人道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特别强调个人价值、个人权利和个人选择,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理所当然的,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社会工作价值观也深深打上西方个人主义的烙印。这实际上,与中国一直强调个人应服从群体的主流倾向——集体主义文化有一定相冲。中国传统文化中,总是把“个人”放于某一个集体之中的,个人隶属于血缘、地缘或业缘组成的某种“关系”之中,并且强调一定的等级次序权威,按照年龄长幼、身份高低、官职大小来形成稳定的秩序。比起允许个人意识的表达,更害怕会由此带来对稳定秩序的冲击所造成失序混乱的可能性。“等级次序”和“权威”会压制“个人”的表达,但同时,“个人”既受制于等级和权威又依赖于它们,因为处于高等级、高权威的人也通常意味着肩负更高更多的责任。因此一般情况下,中国的个人自我决定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而社会工作往往强调个人的自决与个人权利。比起个人权利,中国更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观念。在谈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西方认为通过促使发展个人潜能、个人尊严价值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公正,社会应该为个人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场所,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因为何种理由去牺牲个人的利益;而中国在面临个人集体抉择时更加偏向牺牲个人利益保障集体利益,认为只有社会整体发展才能让个人获得更多权益。这是中西文化价值取向里关于个人优先还是集体优先的差异。这同时也反映着,“拿来主义”的舶来品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适应融洽的问题,怎么才能用我们所熟悉的语言和体系去阐释它,以及如何在“个人主义”倾向和“集体主义”倾向里寻求一个平衡支点,既能不违背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又能实行中国本土化。


          再说到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与训练的问题。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是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后自下而上起来的,而中国社会工作是从西方拿来以后教育先行,是由上而下的体系。不可避免的,很多高校老师都缺少真正的实务经验,他们善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却难以完成价值观的传递。我们深受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很多时候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和固有的价值判断。在和同学们讨论什么是“接纳”、“尊重”、“非评判”、“个别化”时,他们能知道概念,但缺少体会和感受。社会工作教育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需要深入地与服务对象接触才能有体会。若缺少实践,若没有体会和感受,若没有对心灵固有观念造成震荡和冲击,若教育他们的老师也不能知行合一,他们又该如何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意义与重要性坚守足够的信任并践行出来?没有经过足够的价值伦理的培养训练,就会使社会工作者成为只是掌握知识和技巧的技工,而不是“被价值住满的人”,更何况很多人甚至都缺少把知识技巧应用到实践的能力。社会工作价值观不应该成为一个高高在上、泛泛而谈、脱离日常现实的东西,长此以往,会把社会工作带到一个虚而不实、表面化、行政化的危险境地。


          我过去学习社会工作时,真正体会到它的价值大都不是在课堂知识讲授过程里完成的。它在一个因拆迁而衰落破败的村落里,那里有着一群长年如一日投入无数时间和精力看不见成效,却依旧为了修复重建它而努力的人;它在周围满是工厂的城乡结合部的某个不起眼的小屋里,进城务工的农民及其子女下班后或者放学后可以在那里得到慰藉,里面有一群会为了他们生活发展而连续加班反复确认细节的人;它在我去走访时候每一个向我哭诉,渴望被人理解被人倾听被人帮助的人身上,是孩子早产难保需要巨额医药费的新生爸爸,是每天照顾心智残障儿童而焦虑抑郁的奶奶,是因家里贫困被母亲抛弃、老师眼里的“坏孩子”。他们持续的给予我心灵的震荡,也是我坚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底气。


          有老师曾对学习社工的学生说:“你们太着急啦!就像在一辆快速行驶的列车上怎么也不敢停下来!不要那么着急和浮躁!”。是的,我们做人的工作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体会的,很难说在短时间里就可以快速地向别人展示所谓社会工作的作用和效益。你可以选择对社会工作保持疑虑先进行着观望,也可以选择放弃一些成见和抗拒然后沉下心去体会感受,这取决于你的价值选择。


    【笔者简介】

          尹珊珊,女,讲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