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新闻

    Nanhai Buddhism Academy

    专题讲座 | 田真教授、包胜勇教授来我院进行专题讲座

  • 来源:南海佛学院时间:2020-12-20浏览:

  •        2020年12月19日,田真教授、包胜勇教授来我院进行专题讲座。

           田真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导师,先后担任马连道杯全国茶艺大赛评委、中央电视台CCTV4《茶通超人》栏目策划、中国大学生茶艺团特聘专家等茶文化领域的社会工作。

           分享主题:佛学与诗学视角下的皎然茶道研究

           皎然上人的佛学和诗学观点。通过分析皎然上人佛学、诗学主张来探究茶道意涵,并以相关的外围史料加以考证。皎然上人广学诸宗,博采众长,其佛学核心可谓:空寂为本,寂照双融,即体用兼备,照不失寂,用不害体。皎然上人的诗学主张:“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辞采而风流自然。”

           禅茶相融的茶道真谛。在茶道探究上,禅茶相融而论茶道精髓。皎然上人于禅于诗于茶的主张可推导出其逻辑的关联,即:佛性禅心“空寂为本”“寂照双融”——引禅入诗 “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茶道真谛“禅茶相融”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皎然上人的茶道是方法之道和本体之道的合一,并开启了禅茶之道义理探究的先河。

           色空一体的茶道意境论。皎然上人的诗学主张为诗不废禅,文不妨道,色空一体而无碍。以此推导茶道,一方面茶树生长犹如禅心的诠释,四季一岁静静生息不染万境,恰是应无所住而能生其心的空寂之本。另一方面茶的功效使人胸中荡忧栗,借茶的物境而升华心境的妙悟,即通向对佛性的觉悟。

           至丽而自然的茶道审美格调。“至丽而自然”茶道之美,即法度下的自然。皎然上人的三饮便得道,不仅净肌骨,而且涤心源。茶事是怡情之举,愉悦对己对人对物之情感。正是这种怡情之美,由沁人心脾之欢愉而至澡瀹心腑之觉悟,即明心见性的道情。一言蔽之,“茶道”一词为茶文化之源,经历史时空雕琢而成为身心双养的文化风景。

           皎然上人的三饮便得道,不仅淨肌骨,而且涤心源。茶事是怡情之举,愉悦对己对人对物之感情。正是这种怡情之美,由沁人心脾之欢愉而至心腑之觉悟,即明心见性的道情。一言蔽之,“茶道”一词为茶文化之源,经历史时空雕琢而成为身心双养的文化风景。

          最后在研究历史文化现象时,难免因史料残缺而难以考据,这就需要点面结合从文化整体层面找点或从点去补苴遗失的链条。皎然上人的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肇始,对此课题的探究无疑具有理论架构的逻辑性意义。 

           包胜勇教授:包胜勇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曾任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现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海佛学院社会工作和慈善管理专业、禅茶专业导师。   

           分享主题:佛教慈善学第二讲 —佛教慈善事业发展简论。中国古代佛教慈善事业中国古代佛教慈善的主要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慈善;隋唐时期的佛教慈善;宋元时期的佛教慈善;明清时期的佛教慈善。中国近代佛教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方向的转变;近代民间力量的兴起;被动慈善带来中国佛教的复兴;西方文化对中国佛教慈善的影响;近代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的特点。中国当代佛教慈善事业当发展:当代佛教慈善发展当理论基础;当代佛教慈善组织与社会慈善组织的区别;当代佛教慈善组织的特点;当代佛教慈善组织的问题。

           通过此次讲座师生们对中国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的历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从不同视角去理解和解读中国佛教慈善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佛教慈善思想、慈善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在当代背景下理解和开展佛教的社会慈善事业具有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