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界动态

    Nanhai Buddhism Academy

    “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特展”明开展

  • 来源:2017-04-17 10:57:31 作者:胡哲南 金华晚报时间:2017-04-17浏览: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展首次启用“云讲解”


    “今年是金华万佛塔地宫文物出土60周年,水月观音的回乡还了金华百姓一个心愿。”据市博物馆副馆长徐进介绍,其中,万佛塔,是金华最重要的历史地标之一,是金华人心中无法磨灭的文化烙印。万佛塔地宫出土的珍贵文物,是金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1957年元旦,文物部门进行考古发掘,万佛塔地宫内的经幢、金佛造像、金涂塔、铜镜、石刻等35类共183件精美文物重见天光。由于当时金华不具备收藏保管条件,出土文物均藏于浙江省博物馆。1959年,地宫出土文物中最精美的“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被调入国家博物馆珍藏并展出。今年3月23日,这尊唯一的“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复制品带着国家文物局核发的“身份证”抵达金华,将正式与市民在“越地佛韵”展览中见面,展览结束后,将在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地宫复原场景中长期展出。


    “本次特展,云讲解员将陪市民逛博物馆。”徐进说,博物馆里大多展品总是安静的,让它们活起来很多时候要归功于讲解员,但这次,只要带上你的手机逛博物馆,微信平台上的“讲解员”就会为你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这次,市民有了新选择:只要带着手机,关注博物馆的微信公众号,再回复文物下方的小数字标志牌,就可以拥有免费“手机讲解员”。


    昨天上午,记者在市博物馆内用手机关注微信平台,进入陈列展厅参观,看到展柜前写着的数字编号,记者在微信平台上输入一个数字后,马上收到一条语音信息,正是介绍相应展品的内容。记者随机采访了6位在市场博物馆参观的市民,他们表示不知道博物馆推出了这项服务,郭女士当场试用后表示,“真方便,一个人参观也不怕没讲解了。”市博物馆一工作人员说,那些喜欢一个人慢慢参观,以后可让“手机解说员”陪伴你。


    讲座亲子活动等着你

    昨天,徐进告诉记者,4月18日下午1:45,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黎毓馨将举行《金华万佛塔地宫——两个佛教文化的缩影》的讲座,市民可以免费参加。开展期间:每周日下午2:00开展亲子活动,寻找佛像的秘密。其中,在市博物馆服务台报名,电话82350800.每次限人数15人。开展期间,每周末上午9点、下午2点,提供临展厅、八婺古韵免费讲解。


    据了解,特展期间,为满足广大市民和文物爱好者的需求,市博物馆还在南大门准备了一些精美的文创产品,比如:禅意的手工艺品,《心经》的复制品,有兴趣的市民可以自行选购。


    市博物馆与省博物馆联合承办的“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60周年特展”,将于4月18日上午在市博物馆大厅举行。据了解,特展至7月下旬结束,共展出全省183件佛教文物。其中,有87件万佛塔出土珍贵文物,通过展览系统展示三国至明清时期的金佛造像、铜镜、石刻等精美文物。同时,展览将首次展出从国家博物馆复制的国家一级文物——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


    昨天,记者在市博物馆一楼展厅看到,展出文物分为佛事初兴、万佛神韵、佛国吴越、佛影流觞四个部分。展览以万佛塔出土文物为主,通过文物和图片、文字结合的形式,展现吴越之地“东南佛国”的深厚佛教文化底蕴。


    其中,“佛事初兴”部分讲述了从三国佛教最初在越地流行,经历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隋唐时期逐渐融入华夏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五代时期盛极一时,以及元代之后佛教不断世俗化、宗教文化不断融合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鲜活的浙江地区佛教历史文化史。在“万佛神韵”部分,集中展出了87件万佛塔精品文物,充分反映了万佛塔出土文物在研究浙江古代佛教遗存和吴越国时期佛教文化上的极其重要地位。


    市博物馆副馆长徐进说,此次展览展出的183件文物中,除了万佛塔出土文物外,其他文物来自省内24家文博单位。他们将不少展厅内的精品、镇馆之宝都借调至金华,如省博物馆藏的万佛塔出土南朝大势至菩萨像、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银阿育王塔、存世唯一图文兼备的《佛说阿弥陀经》写本。以及省考古所藏长兴云峰宋墓出土青白瓷佛坐像、桐庐博物馆藏江南地区年代最早的舍利石函、首次展出的桐乡博物馆藏明清水陆画等。

    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

    1957年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高53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观音头戴高冠,冠上饰化佛,身佩璎珞,左臂撑岩,右臂置膝;左腿下垂,右腿上曲足踏岩石;安坐于山岩之上,身旁石上置一净瓶,身后一圆轮状大背光,浑圆精美,边缘装饰火焰纹,仿佛岩前有潺潺流水,观音目观水中月影。此类造型的观音又称为“水月观音”。区别于印度观音庄严肃穆的形象,水月观音造型优美自然,神态宁静安详,意境超凡脱俗。作为万佛塔地宫出土最精美的文物,五代鎏金铜观音造像于1958年调拨至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国博镇馆之宝之一。

    唐插图本

    《佛说阿弥陀经》写本

    1956年浙江龙泉崇因寺塔出土

    尺寸:长2 9厘米,宽45.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残片分上下两部分,上为经画,下为经文,内容为《佛说阿弥陀经》正宗分起首部分关于阿弥陀佛国庄严景象的描述。“七宝池”与“宝楼阁”居于画面正中;一佛二菩萨居右,当为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的组合;三位阿弥陀佛国土众生居左,当为表现其以衣裓盛花礼敬供养以阿弥陀佛为代表的各方诸佛的场景。已有学者从绘画内容、绘画语言、写经书风以及佛经版本等方面考证其为唐开元之后盛唐或中唐之作,以中唐可能性为大。该插图本《佛说阿弥陀经》写本,是目前唯一所见图文兼具的《佛说阿弥陀经》写本,是研究唐代佛教的重要实物资料。

    吴越国

    鎏金银阿育王塔

    2001年雷峰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35.6厘米,基座边长12.5厘米

    塔由纯银打造而成,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基座的每侧以菩提树、禅定小佛相间作为装饰。塔身四面镂刻“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月光王施宝首”“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等佛本生故事。塔身四角的山花蕉叶,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共16幅,背面捶揲佛坐禅、说法等形象。此塔为五代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开始营建雷峰塔时打造,银塔内置奉安“佛螺髻发”的金棺。金棺银塔其意义等同于金棺银椁,是埋葬佛舍利的最高规格。

    北宋嘉祐七年经幢

    万佛塔地宫出土

    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作柱状,往往用多块石刻堆建而成。柱上有盘盖,大于柱径,刻有垂幔、飘带等图案。万佛塔出土经幢高1.47米,底层为六角形须弥座,其上刻有简单的水纹; 束腰每面浮雕两朵云纹; 上面一层雕有覆莲。幢身高54 厘米,上刻“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并刻有“弟子使院观察孔目官吴善并妻王一娘家眷等诱舍净财装此幢子永充供养,弟子刘知古拾此幢子一所永镇龙宫供养,嘉枯七年岁次壬寅十月二十八日沙门灵寿书”。幢的顶上是重檐,顶上有宝珠。两檐之间有圆形仰莲一座。仰莲上有一方石块,中空,四面镂成四门,呈亭子状。


    明铜绿度母像

    1955年崇德(今桐乡市)崇福寺塔出土

    尺寸:通高17.5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铜绿度母像,是典型的藏传佛教造像,造像比例匀称,身躯舒展,圆润流畅的曲线,勾勒出女性的柔媚和婀娜。面庞鹅卵形,细眉长眼,鼻挺直,面含笑。头戴七叶花冠,梳编发高髻,额发作十二朵悬弧下垂,发辫垂肩。上身袒露,双乳高挺,胸挂长璎珞,璎珞自双乳上悬垂腹部,腰亦饰璎珞。下着贴体短裙。左手斜上举牵握长茎莲花,右手自然下垂置右膝持莲灯,左腿横盘,右腿下垂,舒相坐于仰覆莲座上,右足踏小莲花。这种藏传佛教造像与汉传佛教造像在塔内共奉的现象,反映了民间佛教信仰的特点。

    南朝鎏金铜大势至菩萨立像

    1957年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

    尺寸:通高39厘米

      菩萨头戴三朵簪花,额发作三瓣下弧悬垂,顶饰插花宝瓶,双目下视,面带微笑。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跣足立于圆台上。身后为一莲瓣形通身大背光,背光外缘浅刻钩形火焰纹,侧面背光呈圆弧形内倾。此像交叉穿璧式的璎珞装饰、规整的连续波状起伏的衣纹、裙饰下摆向外撇开的样式,极具时代特色。该像为南朝梁天监以后,大约公元520年左右所铸。